因为凯凯对这部电影有了很强的好奇心,在不知道影片内容的情况下,说服朋友今晚一起去观影,总算了却一桩心事。


       影片的名字很美——明月几时有,英文名貌似叫our time will come,暗暗觉得像是对中文名的一种应和与回答,很有意思。整个电影画面很清淡,比较有质感,像是山水风景画;剧情比较散,没有太跌宕的情节起伏,也没有特别中心的主角,但是主要人物形象都比较丰满。应该说讲故事的手法比较特别,但影片本身并不是特别好吗?有点一言难尽。


       说说演员吧。最近重温了周公子的部分作品,再次被她的灵气所打动。这次也是饱含期待的,而且没有失望。虽然周公子实际年龄在四十岁左右(?),但演起那个爱读茅盾、机敏勇敢的小姑娘方兰的时候,基本没有违和感,而且把初次参与抗日时的稚嫩到历练过后的沉静的那种转变表现得很到位,令人信服。那段她得知母亲被捕→寻求队友帮助实施救援→得知救援成功率低且会导致巨大损失→痛作决定放弃救母亲的情节,印象很深,从那里可以看出她临危不乱(着急但不冒进)、冷静聪慧(看破刘黑仔的计划是以卵击石)的特质,也可以从那一番矛盾纠结的表情变化和蹲在地上失声痛哭的背影中感受到她对母亲的不舍、痛心和内疚,特别有感染力!还有,周公子的那段朗诵我觉得也蛮好,有朝气、有希望,还有画面感,哈哈~
       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反应敏捷、脑子活泛、勇敢不羁、有领导才能,确实是相当适合他的角色。想起朋友看到《悟空传》的预告片时,说他特别适合演悟空。我细想了想,其实这两个角色与演员本人好像都具有类似的性格特质。所谓“合适”是指,如果选演员来饰演这两个角色,也许首选不会是他,但真让他来演却也没什么违和感,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除去他闭的cut,这是第一次看霍建华的戏,老实说李锦荣相较于其他角色塑造的不是特别饱满。一开始向方兰随性的求婚和告别,然后莫名成为日军的工作人员,与变态日军头领“交好”,再到特务身份曝光被害牺牲,这个人的人生片段总是交待得不清不楚,有种戛然而止的突兀,每段情节我都看得一脑门儿官司……尤其他和日本军官那段七步成诗的情节,不说那首诗的水平,就说前一刻两人还谈笑风生,下一刻那变态就起了杀意,这是什么转变?就算情绪化任性,也不带这么玩的吧?说好的“一起背苏轼做好基友”呢?最后那变态砍人家两刀,假模假式地说放李锦荣走,李锦荣竟然就真的往外走了?!那个时候不应该是涌起男儿血性,抢刀捅死他丫的吗(对不起,忍不住了)!这种动不动就要杀你的死变态,有什么必要和他讲情义!虽然李锦荣基本没可能干掉那个变态吧,但起码死得不会那么憋屈啊!李锦荣出门的时候我还在想,这人一身血,日军不问个所以然会轻易放他走吗?果然出门就被杀了……所以这个角色总是有种“这样也行?”“这就完了?”的感觉,看起来不得劲,应该是剧本的问题。
       前面说了那么多,其实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是戏份不多的“方妈妈”叶德娴和梁家辉。“方妈妈”甫一出现,就小市民本色尽显,我还以为她会是方兰投身抗日活动的阻力呢。直到“方妈妈”对方兰说“杀日本人要力气,你这么弱,不要拖累你的队友”时,我真是惭愧小瞧了这位母亲。她疼爱自己的女儿,但同时心中有国家有大义。尽管知道抗日是多么危险的事,但她明白要想国家有个光明的未来,必须靠这些有志青年用血肉去创造,而自己的女儿既然选择了,她再不舍也会全力支持!这样的胸襟和格局在那个时代,同时作为一个只有独女的母亲,是多么难得!叶阿姨没有选择激烈的情感表达,仅仅通过那些微小的动作和细节,就把一位看似平凡实际上伟大智慧的母亲刻画了出来。她那么平凡,就像每一个传统妇女;又是那么慈爱,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妈妈;同时她又如此特别,勇敢的送女儿投身抗日活动、勇敢的掩护女儿的战友……正是因为这样,后来“方妈妈”被捕牺牲,才特别令人心痛!梁家辉先生的演技也很叫人叹服,他把老年人的神态、说话方式、动作、走姿特点都抓得非常准确,若不是他早就因出色演技而家喻户晓,怕是说他就是位老人家本色出演我也会信的。当然影片中还有好几位资格很老的香港演员,他们的表演也很自然到位,作为“背景”,既不让人出戏、也不抢戏,看着很舒服。今天还和朋友讨论,以前的香港演员,大部分都功底深厚,演技自然流畅,令人信服。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们足够“接地气”,懂生活,才能塑造出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吧。
       胡言乱语间也废话了这么多,总之,《明月几时有》的水平高低,见仁见智,不过对我来说,能有所得、有所触动,还是要感谢有幸一赏。

评论
© 柿子头F|Powered by LOFTER